您好!欢迎访问宁波市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商资讯 > 业界动态
中美的电子商务主要有哪些区别?
时间:2020-10-26 浏览次数:

       随着自由贸易区的成立、阿里巴巴在美国的上市和人民币的国际化,一些落后的海外品牌越来越渴望中国市场。 电子商务流通方式是他们考虑的优先方法。 关于海外品牌,中国电商真的是这样吗? 最近接触的事件和朋友的讨论总结发现了以下典型的中美差异。

       首先是商业环境的不同

       美国大部分地区人口密度很薄,管理不同产品的SKU缺货率是一大挑战,电商带来了商品有效性。 美国人工成本很高,所以顾客DIY更便宜,流通运输成本更高。 中国的人口密集,电商带来了商品可购性,数万人规模的物流公司解决了就业问题。

       其次消费需求差异:

       美国网站上的消费者需求相对明确,消费者的搜索需求更重要,SEO和SEM的重要性更高。 此外,搜索平台自律性高,搜索质量高。 中国网民更喜欢“闲逛”的比例和冲动购买,网站平台的搜索功能比纯粹的搜索网站更重要,挖掘顾客的潜在需求很重要。

       用户体验和网站结构的区别:

       美国网站重视逻辑和结构化,分布在多层,非常重视用户体验(逻辑),页面漂亮。 中国的网站结构旨在加强顾客留存。 大部分网站的页面采用多页面滚动屏幕、促销推送成分高,层级简化减少页面级别的切换,但单层信息量多,页面中含有大量的促销信息。

       互联网连接差异:

       美国网站在网站、平台之间可以实现无障碍链接,以显示网站的强势地位,有助于提高谷歌搜索排名;中国的网站则要考虑所属阵营, 虽然可以跨平台,但很难跨阵营,从知名的网站(例如天猫)链接到其他网站非常困难,但链接到知名网站有时会不可思议地被切断(例如从微信到天猫)

       客服的区别:

       美国网购的本质是DIY,美国真人客服是豪华配置,一般的客服需求是电话、邮件回复,甚至是在线机器人。 在中国网购,客服是促销员,是标配,用户的下单行为主要依托于在微信、QQ、旺旺等工具上的大量互动。

       议价行为:

       美国网站谢绝还价,在现实交易中也是如此,除非有促销代码promotion code。 根据亚洲市场流行的议价习惯,许多中国网站将议价功能作为网站的优势继续下去,最终归于打折加包邮。

       官网销售作用的不同:

       美国可以以公司网店为利润中心进行商业管理( Business Investment )。 中国官网的大部分作用是品牌展示( marketing Investment ),即便订单成交但如果价格没有差异,消费者还会转向电商平台。

       流量布局:

       美国互联网分销商除了入驻知名的电商平台网站外,品牌的典型思维是将自己的网站创立为Hub,通过各种方法将流量驱动到公司自制的Hub上。 在中国,利用第三方平台来转换单个平台的现有流量比建立自己的平台要好。

       消费者期望值:

       美国顾客一般可以接受3个工作日以上的到货时间( UPS地面服务3~5天)。 中国网购用户太娇惯了,大部分地区默认第二天到货,当天到货是物流的比拼焦点。

中美电商的市场环境有本质区别。 国际公司的水土不服大部分体现在上述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