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
2020年Q1网络购物交易规模大幅缩减,疫情对消费冲击明显
2020年Q1中国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达2.1万亿元,环比缩减30.5%,较去年同期缩减0.6%。由于疫情防控措施叠加消费周期,停工停产、消费需求疲软等造成网络购物交易规模缩减。长远去看,后疫情时代将促使行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领头企业的马太效应加剧,行业长期仍将处于争夺存量制造增量以寻求增长的时期,即扩大自身的用户群,延长现有用户的使用时长,以及促进客单价的增长;表现为持续向低线市场渗透,以及内容的完善和创新。
2020年Q2中国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预期将达到2.6万亿元,环比增长20.9%,同比增长6.8%。后疫情时代,复工复产、各地消费券的发放、直播带货进一步渗透等因素驱动,整体电商交易规模将得到进一步恢复。此外,疫情也加速了生鲜电商、直播电商在用户端的消费渗透,前者弥补了封门闭户下,必需品采购的刚性需求;后者则主要加强了内容营销的电商链接属性。
二、中国网络购物市场规模结构
2020年Q1B2C占比达60.1%,疫情期渗透率加速提升
2020年Q1,B2C在中国整体网络购物市场中的占比达60.1%,较上季度有所增长。受疫情影响,网络购物平台对下沉市场的争夺愈发激烈,伴随互联网短视频平台也进场电商,B2C类平台与C2C类平台的界限逐渐模糊,两类模式在同一平台兼容的现象更加普遍,导致难以拆分。但实际上,行业整体的长期趋势依然是整体服务品质升级和经营规范化,B2C
的业务模式具备更加显著优势。后疫情时代,B2C平台会依靠自营物流和供应链整合两大竞争优势实现有效需求转化,加速渗透率提升。
三、中国网络购物市场规模结构
Q1移动端渗透率达86.1%,年龄两端及低线用户渗透率提高
2020年Q1中国网络购物市场移动端占比达86.1%,移动电商用户体量接近天花板,中国网络购物市场移动端渗透已经基本完成,通过移动端进行网络购物最主要的渠道。相比于2019年第一季度,2019年第一季度的移动端下沉市场的用户比例有所上升,达到47.4%;且移动电商对24岁以下群体与40岁以上群体的渗透率有所提升,中间年龄段的用户群体渗透率有所下降。
四、中国网络购物市场流量情况
疫情促使线上购物行为活跃推动月独立设备数增长
2020年第一季度,网络购物类APP平均月独立设备数较上一季度减少2.2%。由于传统消费周期影响,月独立设备数出现下滑。但是,由于受到突发疫情影响,线下消费场所封闭,促使消费行为迁移至线上,网络购物行为活跃,2020年第一季度的月独立设备数均值为90176.8万台,相较于2019年第一季度月独立设备数的平均值增长15.3%。此外,随着品牌商
开始采纳直播电商作为新的线上营销渠道,2020年网络购物行为对低线城市消费者等群体转移至线上的带动作用会更加明显,对于网络购物消费者群体规模的影响也更加深远。
五、中国网络购物市场流量情况
网购用户月总有效使用时长增长明显
2020年1-3月,网络购物类APP平均月总有效使用时长达259509.1万小时,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5.2%。网络购物类APP的月总有效时长的增长速度与月度独立设备数的增长速度基本持平,网络购物类行业将长期处于存量争夺和精细化运营阶段。新的直播带货营销形式逐渐深入消费者群体,其形式的可感知性、互动性、泛娱乐性有效地弥补了线上消费体验差的缺陷,填补了用户的碎片化时间,也为平台带来足够多成交机会与较高的转化率。
六、中国电商B2B经济发展环境
经济下行压力仍较大,企业降本需求较强
2020年2月疫情防控期间,PPI和PMI指数分别跌至-0.4和35.7,2020年3月,PMI指数大幅回升至52%,4月和5月均保持在荣枯线以上水平。2020年1月以来,PPI指数当月同比下降趋势明显,制造业企业发展承压仍较大,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在疫情中生存困境,现金流承压严重,企业对于降本需求较强。
七、中国电商B2B行业市场规模
2020Q1中小企业B2B运营商平台营收规模111.2亿元
根据艾瑞咨询最新统计数据,2020年Q1季度中国中小企业B2B运营商平台营收规模为111.2亿元,同比增长3.9%。虽然受新冠疫情的影响,2月份国内诸多经济活动停滞,PMI创下35.7%历史性低点;但3月份企业复工复产明显加快,3月制造业PMI大幅回升至52%,所以2020Q1中小企业B2B运营商平台营收规模同比并未出现下降。随着国内疫情形势趋于稳定,预计2020年Q2营收规模同比增速为5.6%。
八、中国电商B2B行业发展分析
B2B电商驱动供给端全面升级
电商平台与产业带厂家合作促进上游全面升级,在合作模式上,一方面,政府参与主导产地品牌升级,出台一系列激励政策促进品牌建设;另一方面,电商平台帮扶产业带转型,通过为产业带商家提供流量扶持、活动推广等优惠政策,加速产业带产地、工厂的数字化进程,同时B2B电商依托互联网技术打破时空信息不对称,促进上游生产端与下游用户供需高效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