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府厅发〔2016〕52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线上线下互动加快商贸流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的意见》(国办发〔2015〕72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实施“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的意见》(国办发〔2016〕24号),加快推进我省流通领域“互联网+”创新和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结合我省实际,经省政府同意,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发展思路。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坚持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示范带动、突出特色”为导向,加快推进实体商业“互联网+”转型升级,拓展产品销售新渠道,壮大新兴业态创业就业群体,推动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线上线下互动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提质增效。
(二)目标任务。到2020年,全省电子商务产业规模不断提升,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1万亿元,网络零售额达到2000亿元。金属矿产、生物医药、光伏光电、建材家居、轻工纺织、农副产品、旅游等重点领域加快电子商务应用,全省企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比重逐步提高,规模以上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率达98%以上,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率达90%以上。
二、重点任务
(一)加快传统流通行业转型。推动商品交易市场向电子商务园区、物流园区转型,引导综合批发市场和专业批发市场利用互联网技术建设供应链协同平台,做强交易撮合、商品集散、价格发现和信息交互等传统功能,拓展物流配送、质量把控、金融服务、研发设计、展览展示、咨询服务等业务功能。加快铜、钨、稀土、煤、粮食、医药等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和农产品、陶瓷、旅游、家居、光伏等行业垂直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促进传统大宗商品交易服务和优势产业购销体系“互联网+”转型。引导传统批发企业应用互联网技术实现由商品批发向供应链管理服务的转变,提高批发业流通效率。(省商务厅、省发改委、省工信委、各设区市政府)支持老字号等传统优势品牌借助电子商务增强影响力,扩大产品线上销售规模。引导现有网络品牌加快专业化、精细化发展,逐步提高在相关行业类目中的网络市场份额和品牌知名度。鼓励大型商业综合体利用互联网技术推进店铺数字化改造,增强店面场景化、智能化展示功能,拓展全渠道营销,由商品销售向“商品+服务”转型。引导零售行业以消费需求为中心,突出商品和服务特色,提高自营商品比例,加大自主化、个性化商品比重,积极运用互联网技术发展体验式、全程式消费。推动社区超市、便利店等中小零售网点加强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增加快餐、缴费、社区配送等服务功能,促进传统零售业与网上零售协同发展,扩大便利消费。(省商务厅、各设区市政府)
(二)推动新兴业态应用创新。鼓励流通企业依托互联网开展商业模式、新兴技术、产品服务创新,发展“以销定产”和“个性化定制”生产方式,探索分享经济、协同经济新模式,通过众创、众包、众扶等形式建立商贸流通一体化协作关系,优化社会闲置资源配置。(省商务厅、省发改委、省人社厅、省科技厅、各设区市政府)深化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北斗导航、地理信息服务等新技术在流通领域的推广应用,促进各行业产业链、产业集群信息交互和集成协作,建设商务公共服务云平台和商务大数据中心,探索开展商品流通全流程追溯和查询服务。(省商务厅、省发改委、省工信委、省科技厅、各设区市政府)支持具备条件的大型实体企业自建网络销售平台,依托互联网开展线上线下交易和服务模式创新。引导中小企业利用第三方平台、移动终端等开展多元化营销,不断优化消费路径。鼓励实体店与消费者建立全渠道、全天候的网络双向互动,推广网订店取、网订店送、网订自提等方式。发展面向企业和创业者的平台开发、网店建设、代运营、网络推广、信息处理、数据分析、信用认证、管理咨询、在线培训等第三方服务,为线上线下互动创新发展提供专业化的支撑保障。(省商务厅、省工信委、各设区市政府)
(三)促进电商物流协同发展。深化物流“互联网+”信息化转型,支持传统商贸物流企业应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先进信息技术建设智能化仓储体系、配送系统,优化配送模式,发展统一配送、集中配送、共同配送。积极推进省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促进中小物流企业物流信息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整合线下运输车辆、仓储等资源。加快物流基地和企业标准化建设,创建一批国家级和省级物流标准试点,重点在南昌、九江和赣州等设区市开展城市共同配送和物流标准化示范,推广快递包裹、运输托盘、信息技术接口、运输车辆标准化,提高城市配送效率。加快电子商务物流工程建设,支持物流、电子商务、快递等企业和专业化末端配送企业进行多方合作,推进电子商务与物流快递协同发展试点。(省发改委、省商务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工信委、省邮政管理局、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各设区市政府)
(四)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深入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建设,鼓励国内知名电子商务平台在我省农村地区布局设点,整合利用万村千乡、信息进村入户、农村邮政、快递、供销、交通运输、传统商贸流通和物流企业等网络资源优势,建设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县级运营中心、仓储物流中心及乡村电商服务网点,构建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的双向流通体系和“1+N”快递下乡综合服务体系,加快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市)建设经验推广。(省商务厅、省财政厅、相关设区市政府)大力实施电商精准脱贫工程,推行“农户种植制作+合作社加工包装+电商脱贫站推广销售”的模式,重点培育“两茶两橘”(茶油、茶叶、蜜桔、脐橙)和“一莲一行”(白莲、乡村旅游)等贫困地区优势产业电子商务转型,打造一批地域特色鲜明、市场复购率高、脱贫功能性强的农村电商品牌。(省扶贫和移民办、省商务厅、各设区市政府)鼓励县域电子商务集群发展、特色发展,支持特色“淘宝村”“电商村”建设。鼓励有特色农产品和特色工业品的市县,在国内知名电子商务平台开设地方特色馆,推动省内名优特色产品全网营销。(省商务厅、各设区市政府)探索农产品订单生产、互联网众筹、“生产基地+社区直配”、益农信息社等电商新模式,着力解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质量追溯、冷链仓储建设等问题,强化线下体验线上交易功能,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电子商务应用能力。(省农业厅、省商务厅)
(五)推进生活服务业在线化。鼓励电子商务企业整合社区现有便民服务设施开展配套服务,推进社区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整合购物、缴费、家政、就业、社保、医疗、文化等服务资源,推动信息咨询、家政、日用品配送、再生资源回收等服务进社区和发展民宿、代购、合乘出行等合作消费服务,为居民提供便利化服务,全面提升社区服务品质。大力推动吃住行及旅游、娱乐等生活服务业在线化,依托互联网整合各类线下资源开展O2O电子商务服务,促进线上交易和线下服务相结合。引导生活服务、娱乐类商家开展在线团购促销业务。鼓励餐饮、住宿企业发展在线订餐、订房服务。引导旅游景区整合票务、住宿、餐饮、交通等资源,开展线上营销和在线旅游预订服务。支持交通客运企业、文化演艺单位开展在线订票、在线订座、门票配送等服务。鼓励家政、洗染、维修、美发、摄影等行业入驻O2O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网上预约、上门服务等业务,激发消费潜力。(省商务厅、省旅发委、省文化厅、省交通运输厅、各设区市政府)
(六)支持跨境贸易改革发展。依托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和南昌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区等国家战略,推进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加快跨境电子商务仓储物流监管中心建设,推进海关、检验检疫、税务、外汇、商务等数据信息共享互通,为跨境电商提供支付、物流、仓储、通关、结汇、退税等数据交换服务,提升报关、报检、收结汇、出口退税等跨境电子商务通关效率,实现“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逐步向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转变。(省商务厅、南昌海关、省财政厅、省国税局、江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国家外汇管理局江西分局)推广跨境电子商务应用,支持省内传统制造和商贸流通企业利用跨境电子商务开拓国际市场,推进省内资本、技术、设备、产能与国际资源、需求合理适配,实现国内国外两个市场无缝对接,构建内外贸一体化市场。引导省内电子商务企业建设境外营销、支付结算和仓储物流网络,创立自有品牌。鼓励外贸综合服务企业为跨境电子商务企业提供通关、物流、仓储、融资等全方位服务。(省商务厅、各设区市政府)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与依法取得“互联网支付”业务许可的支付机构合作,为企业和个人跨境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提供人民币结算服务。(人行南昌中心支行)
(七)推广示范试点经验成效。深入开展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创建工作,推进南昌、赣州两市在电子商务政策制度、基础设施、配套支撑、产业集聚等方面先行先试,不断拓展和深化电子商务应用领域。积极组织申报和创建一批国家“互联网+流通”领域示范工程。(省发改委、省商务厅、人行南昌中心支行、南昌海关、省国税局、省工商局、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相关设区市政府)继续开展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示范企业评定工作。遴选一批对全省电子商务发展具有示范和带动效应的县(市、区)。推动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发挥产业集聚优势,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条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中小企业孵化等功能。支持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做大做强,在创新电子商务服务、技术、模式等方面发挥引领作用。(省商务厅、各设区市政府)
(八)鼓励电子商务投资创业。在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技工院校推进电子商务创业教育,鼓励省内电子商务众创空间、创业孵化基地建立“互联网+”创业体系,以“校企合作”方式加大互联网创业培训孵化力度,引导大学生、农村闲散劳动力、待业青年等群体开展电子商务就业创业。(省人社厅、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商务厅、各设区市政府)支持举办中国青年APP、青年微电商等创业大赛和电商创业项目展示推介活动,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网络、微信、微博等各类媒介作用,加大对电商创业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力度,营造鼓励电商创业的良好社会氛围。(团省委、省商务厅、省人社厅、各设区市政府)加强与沿海发达省份电子商务产业转移对接,加大电子商务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引进培训咨询、营销策划、运营推广、网络支付及物流配送等电子商务服务项目,推动省外赣籍电商优秀人才返乡投资兴业。(省商务厅、各设区市政府)
三、保障措施
(一)加大财税支持力度。突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各级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重点促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体系建设及网络品牌创新发展,引导社会资本、境外资本加大对流通领域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应用的投入。(省财政厅、省商务厅、各设区市政府)严格落实国家降税减负相关规定,对从事电子商务活动、符合小微企业条件或经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依法享受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加大税收政策的宣传、解释、辅导力度,按国家规定推广网上办税服务,落实旅游电子商务、生活服务类电子商务等相关行业“营改增”试点政策,营造线上线下企业公平竞争的税收环境。(省财政厅、省科技厅、省国税局、省地税局)
(二)深化简政放权改革。除法律、法规和国务院决定外,各地、各部门一律不得增设线上线下互动企业市场准入行政许可事项,增设行政许可条件和程序。根据“互联网+流通”发展需要和线上线下互动特点,简化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手续,推进一址多照、一照多址、集群注册等住所登记制度改革,做好“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工作,落实“先照后证”,做好推动电子营业执照应用的相关准备,为连锁企业、网络零售企业和快递企业提供便利的登记注册服务。鼓励平台型服务企业与执法部门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充分运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江西),推进政府部门信用信息共享,加大对侵权假冒、无证无照经营、虚假交易等行为的打击力度。放开外商投资电子商务业务的外方持股比例限制,吸引境外资本投资我省电子商务项目。(省商务厅、省工商局、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省通信管理局、国家外汇管理局江西分局、人行南昌中心支行)
(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光纤宽带网络和高速移动网络建设,推进“三网融合”和网络提速降费,加速互联互通、资源共享、降低成本,为“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顺利实施提供支撑。科学规划和布局物流基地、分拨中心、公共配送中心、末端配送网点,加大对重点物流产业集群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利用物联网等新技术加大流通基础设施信息化改造力度,推进智慧物流平台建设,提高冷链设施利用率。鼓励盘活改造现有闲置厂房、物流仓库等兴办电子商务集聚区(基地),为电子商务创业者提供低成本办公场所。(省发改委、省工信委、省商务厅、省交通运输厅、省通信管理局、各设区市政府)在不改变用地主体、规划条件的前提下,各类市场主体利用存量房产、土地资源发展线上线下互动业务的,可在5年内保持土地原用途、权利类型不变,5年期满后确需办理变更手续的,按有关规定办理。(省国土资源厅)
(四)创新投融资服务。鼓励商业银行根据电子商务特点,扩大企业贷款抵质押品范围,发放电子商务信用贷款和开展相关供应链融资服务。引导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投资我省电子商务项目,满足电子商务发展需求。支持省内中大型电子商务企业在上海、深圳及境外证券交易所上市融资,鼓励中小型电子商务企业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和江西联合股权交易中心挂牌融资。支持金融机构和互联网企业依法合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积极稳妥发展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跨境支付、股权众筹融资、供应链金融等互联网金融业务,在符合市场交易规定的基础上,为线上线下互动企业提供多样化、差异化的金融支持。(省政府金融办、省发改委、人行南昌中心支行、江西银监局、江西证监局)
(五)加强专业人才培育。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深化我省企业与省内高等学校合作,实现政府、企业、高校三方对接。充分发挥省内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引领作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加大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力度,支持省内大学生参加各类‘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发放职业培训补贴等方式,支持各类企业、培训机构、大专院校、行业协会合作开展实用型电子商务人才培训,符合条件的参训人员可按赣人社字〔2015〕212号文件享受100元/7课时/人的培训补贴。支持引进高端复合型电子商务人才,为线上线下互动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服务。(省教育厅、省人社厅、省财政厅、省商务厅,各设区市政府)
(六)发挥行业组织作用。推进行业协会商会改革,鼓励行业协会商会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提升行业服务和管理水平,发挥其在加强市场引导、推动资源聚合、开展培训交流、反映行业诉求等方面的作用。支持行业协会组织依据行业特点和发展需求,制订行业服务标准和服务规范,倡导建立诚信为本的良性商业规制,促进行业自律发展。发挥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作用,保障商品和服务质量,监督企业遵守服务承诺,维护消费者、企业及个体创业者的正当权益。(省商务厅、省工商局、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各地、各部门要加强组织协调,健全工作机制,细化工作方案,明确责任分工,落实工作措施。各级商务主管部门要发挥综合协调作用,会同有关部门跟踪督导工作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