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1.85米,身姿挺拔,全身43个圆状关节,可以快速行走、敏捷避障、稳健上下坡和抗冲击干扰……在位于上海张江的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一款名为“青龙”的全尺寸通用人形机器人引人注目。目前,上海已发布多款通用人形机器人原型机。
完善统筹协调机制,解决产业发展遇到的难点、堵点问题。“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要求我们激发改革活力,强化政策服务供给。”上海市经信委主任张英说。
2022年10月,上海人工智能地方性法规《上海市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条例》施行,随后出台推进算力资源统一调度、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大模型创新发展等政策措施,重点推进模型创新扶持计划、智能算力加速计划、示范应用推进计划,打造大模型测试验证与协同创新中心、语料数据联盟、智能算力调度平台、软硬件适配测评中心、大模型开源社区和协作平台。
市区联动协同推进,发挥各区优势。浦东新区加速推动智算芯片、人形机器人等硬件攻关企业发展,徐汇区着力服务大模型等算法创新企业集聚式创新。全市组织建成规模化智能算力集群,重点部署在松江、临港等区域,为大模型训练提供支撑……目前上海形成浦东张江人工智能岛、徐汇西岸智塔、临港滴水湖AI创新港、闵行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4+X”集群格局。
着眼当下、面向未来,上海加快构建开放、安全、有活力的创新生态。打造软硬适配和测试体系,支持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建立深度链接软硬适配方案,推动实验室联合上海仪电等企业合作,为智算中心建设提供芯片选型依据;成立人形机器人制造业创新中心,加快产业链整合,打造人形机器人产业基地,降低企业算法创新成本,推动零部件标准化;建设多层次人才体系,成立人工智能战略咨询专家委员会,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上海人工智能规上企业从2018年的183家增加到2023年的348家,产业规模从1340亿元跃升到超3800亿元,大模型企业达上百家,其中34款大模型通过备案。(本报记者 谢卫群 沈文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