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 成果名称 | 申报单位 | 主持人 |
1 | “大数学”国际化复合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 宁波大学 | 徐松、胡良根、李本伶、王伟、李建峰 |
2 | 标准引领、数字教学、生态共育:数字港航物流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 宁波大学 | 赵丹、王育红、刘柏嵩、 沈立新、李婷婷 |
3 |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微电子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 宁波大学 | 李伟平、赵子奇、胡子阳、 罗来慧、陈达 |
4 | 产教融合背景下地方高校“产业附着式”双创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 宁波大学 | 胡铭、姚小斌、邵一骏、 周国平、钱方兵 |
5 | 基于“平台+模块+方向”的心理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 | 宁波大学 | 焦岚、张林、尹军、李宇、 徐强 |
6 | 能力导向、分层递进、实战承载——地方综合性大学医学人才创新力培养改革和实践 | 宁波大学 | 刘昱、郭俊明、李燕、徐雷艇、杨淑娟 |
7 | 思政引领、科创协同、农教联合:新农科本科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 宁波大学 | 史西志、李政、张泽明、 崔浩亮、王亚军 |
8 | 地方高校“点-线-面-体”土木类人才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 宁波工程学院 | 温小栋、蔡 伟、周 明、 邵璟璟、王赛赛 |
9 | 基于产教融合的化工类专业工程实践课程群“三维四阶”教学改革与实践 | 宁波工程学院 | 仇丹、胡敏杰、唐 豪、 杨春风、冯 剑 |
10 | 五维融通、四阶递进、三元联动:计算机类“TOPIT”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 | 余心杰、陈根浪、于欣、 郭新友、朱朝艳 |
11 | “国际化双复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 浙江万里学院 | 莫莉莉、沈乐敏、王洪林、 毛艳华、马飞 |
12 | 创业型管理人才“四阶递进”式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 宁波财经学院 | 赵迎军、赵京芳、邵际树、 何静、陈飞燕 |
13 | “共同体”模式下智能制造应用型人才多主体协同育人改革与实践 | 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 蒋亚南、楼应侯、漆良涛、 徐世福、欧文艳 |
14 | “多主体协同,工作坊赋能,课赛研融通”—高职“AI+”工匠人才培养创新实践 |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 | 李超燕、陈子珍、张振、 何颂颂、陶剑文 |
15 | 高职化工专业“三进三同步”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 | 陈艳君、周艺红、彭振博、 周思勇、杨伟群 |
16 | 基于“政校企三体协同”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 |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 | 韩竹、许彦伟、王灵玲、 周前进、张定华 |
17 | 基于国际标准和制品生产流程,赛教融合培养模具专业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 |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 | 柯春松、庄舰、娄用够、 熊瑞斌、张威 |
18 | 国际标准引领 校企协同育人:国际化时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 于虹、冯卓彦、张玉芹、 杨舒敏、张薇薇 |
19 | 文化引领,技艺赋能,“三创”融合:纺织品设计专业工匠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 胡晓、罗炳金、陈敏、 王成、徐从璐 |
20 | 行业类高职院校思政课“学·研·传”共生式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 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 陆晓莉、郑盼盼、陈泗铮、 麻富游、李一中 |
21 | 以链建群 标准引领 课证融通 校企联动—婴幼儿康育专业群人才培养探索 | 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 费素定、吴美蓉、周静、 骆海燕、吴珊珊 |
22 | 思政引领、四融四联——数字商务专业群育人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 楼晓东、陈聂、沈弥雷、 田祖佑、孙鉴 |
23 | 四方联动、三维互促——制造业紧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 沈忠良、郑子军、熊运星、 徐新华、左桂兰 |
24 | “标准引领、德技并重、多维融合”食品药品类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 | 浙江药科职业大学 | 丁静、周静、俞成功、张永秉、茅鸯对 |
25 | “新医改”背景下“2+3+4”DTP药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浙江药科职业大学 | 姚晓敏、俞淑芳、王硕、贾姝、胡英 |
26 | “资源融合、课程整合、学训耦合”---药学类应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 浙江药科职业大学 | 胡英、夏晓静、朱跃萍、俞松林、姚晓敏 |